猫眼影视-最新电影资讯与观影指南猫眼影视-最新电影资讯与观影指南

像《东极岛》这样的故事,其实还有很多...

来源:网络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9-02   浏览次数:185

最近,一部名为《东极岛》的电影全球同步上映,引发广泛热议的同时,也将人们的目光重新拉回到八十多年前的那片海域。

这部电影取材于中国舟山海域真实发生的“里斯本丸事件”,讲述的是东极岛渔民拯救1816名盟军战俘的故事,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守护公平正义、捍卫人类尊严的生动写照。


《东极岛》电影剧照。

事实上,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。

在长达十四年的浴血奋战中,中国军民有效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,粉碎了其“北进”“南进”的侵略野心,为盟国争取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期。

与此同时,中国军民还主动向国际社会伸出援助之手,与50多个国家并肩作战,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者。

从推动建立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到组建远征军赴缅参战,再到向盟友提供战略支援,中国军民用超越国界、种族和意识形态的无私援助,谱写了正义战胜邪恶、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篇章。

团结一致,同盟抗敌。

中国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。

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度陷入各自为战的至暗时刻,中国以休戚与共的全球视野,成为统一战线的重要构建者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关键设计者。

率先提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。

作为世界上最早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,中国从抗战初期,便将建立广泛的国内外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作为抗战胜利的基本条件。

早在1936年,毛泽东同志在同美国记者斯诺的多次谈话中便明确提出,日本帝国主义不仅是中国的敌人,也是美英法苏等国人民的敌人,应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反对日本。


美国记者斯诺和毛泽东同志。

为动员一切力量抗战,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,制定了著名的《抗日救国十大纲领》,明确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。


《中国一致抗日救国十大纲领》。

作为全面抗战的纲领性文件,《抗日救国十大纲领》不仅为抗日战争最终胜利指明了方向,也为构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奠定了思想基础。

推动构建国际反法西斯同盟。

从1941年6月苏德战争开始,到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,中国共产党多次发表公开宣言,并在延安牵头组建“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联盟”,直接推动了东方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发展。

在中国的大力推动下,1942年1月1日,美、英、苏、中四国领衔,26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签署《联合国家宣言》,宣告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。


1942年1月1日,26国共同签署《联合国家宣言》。

《联合国家宣言》的签署,标志着全球反法西斯力量开始从“各自为战”转向“协同调度”,粉碎了法西斯势力“逐个击破”的企图。

此外,中国还深度参与《开罗宣言》《波茨坦公告》《联合国宪章》等关键文件的起草与签署,推动战后国际社会形成“反对殖民主义、支持民族独立”的潮流,为20世纪中期民族解放运动奠定了思想与制度基础。

亚太远征,屡挫敌锋。

1941年12月,日本悍然发动太平洋战争,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,先后占领菲律宾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、新加坡、泰国等地。

随着盟军在这一地区接连失利、太平洋沿岸一系列战略据点先后丧失,缅甸日渐成为盟军与日军必争的战略要地,日军派遣4个师团近10万人进攻缅甸,企图切断盟军退路。

在国内抗战正处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,中国根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总体需要,仍以第5、第6、第66军等多支部队为班底组建中国远征军,紧急入缅支援英军作战。

浴血奋战,抗击日寇。

1942年2月,中国远征军首批部队约10万人正式开赴缅甸战场。此时,日军已占领仰光并向北推进,企图围歼英军主力。

同年4月,第66军新38师在仁安羌以不足千人的兵力,击溃日军两个联队,解救被围困的英军7000余人、传教士及难民500余人,被英国《泰晤士报》称为“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”,极大鼓舞了盟军士气。


缅北“仁安羌大捷纪念碑”。

在曼德勒正面及东部地区的防御战中,中国远征军顽强抗敌、浴血奋战,先后取得东吁保卫战、斯瓦阻击战、东枝收复战等重大胜利,给日军以沉重打击,有力地迟滞了日军的进攻。

1942年4月底,由于西线英军一触即溃,缅北战局急转直下,中国远征军各部被迫突围,穿越缅甸的崇山峻岭撤回国内。

由于长期作战导致的饥疲交困、疫病流行,无数中国远征军将士倒在了绵延数百里的野人山,这片原始丛林也因此有了“10万军魂”的传说,书写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最为悲壮的一幕。


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。

反攻缅甸,重创日军。

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后,中国远征军一部退入印度,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指导下,中国远征军借助美援武器装备受训整编,并于1943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,战斗力也大幅提高。

从1943年起,中国远征军联合盟军部队对在缅日军发起全面反攻,先后发起胡康河谷战役、孟拱河谷战役、密支那攻坚战等多场战役,在缅西地区也取得了松山战役、腾冲战役、龙陵战役等重大胜利。


讲述中国远征军事迹的著名电视剧《我的团长我的团》。

其中,中国远征军不仅在松山战役中攻克了被称为“东方马其诺防线”的松山阵地,还在腾冲战役中成功光复腾冲市,这也是远征军首次收复的县级以上城市。

1945年,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在芒友成功会师,彻底打通中印公路(史迪威公路)并收复缅甸北部全部失地,入缅作战取得最终胜利。

中国远征军两次入缅作战,不仅有效支援了盟军在亚太地区的作战行动、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,同时还打通了西南边境运输通道,增强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抗战能力,极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。

输送物资,全面支援。

中国不仅在正面战场承担对日作战任务,更以“兼济天下”的全球视野,为同盟国家提供了全方位的立体援助。

情报共享方面,中国军队在长期抗战中积累了丰富的对日作战经验,获取了日军编制、装备性能、战术特点、作战计划等情报,并第一时间通过多种渠道传递给同盟国,大大避免了友军伤亡。

1941年5月,中共情报员阎宝航获悉“希特勒决定于6月20日左右一星期内开始攻苏”的重要情报。同年6月13日,潘汉年也向党中央电告“苏德战争一触即发”。

周恩来从阎、潘及其他来源得到德军将于6月22日进攻苏联的确切时间后,于6月16日电告延安,随后党中央立即通报苏联。

由于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准确情报,使苏军提前24小时进入了战备状态,因此大大减少了损失。

1944年,东江纵队先后向美军提供了日军在广州天河机场、深圳西乡南头机场的图例说明,以及神风攻击队K2飞机图纸、香港日军海防图等大量情报,为美军作战提供了准确信息。


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。

物资输送方面,在战时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,中国依然优先保障盟友的战略需求,向苏联、美国、英国输送锡约2.3万吨、钨约4.2万吨,大大缓解了同盟国的物资压力。

此外,中国在人道主义救援上也是不遗余力、舍身犯险,从营救日军押运的盟军战俘,到救护落水的美军飞行员,再到百余名华人加入国际纵队、与各国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势力...世界反法西斯的战场上,到处都有中国军民的身影。

回望反法西斯战争的壮阔历程,中国军民的贡献绝非“局部抵抗”,而是贯穿全局的战略支撑、跨越国界的协作担当与重塑秩序的历史主动。

十四年的浴血坚持、3500万同胞伤亡以及5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,共同凝结为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独特印记。

这份印记,属于中国,也属于世界。

这份贡献,不容遗忘,更不容歪曲。


THE END
589
本地记录云端记录
登录账号